黑龙江日报11月9日讯产业项目是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是实现贫困群体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在对残疾人贫困群体的扶贫工作中,精准务实的*策可以缓解他们的基本生活现状,但在残疾人贫困群体的实际生活中,实际能计入收入的只有最低生活保障和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项。据统计,每名重度贫困残疾人且是低保户的,年获得*策性收入为“双补”元,年人均低保金元,加之每年*府和社会捐助慰问金元左右,一年总收入只在元,这些收入只能解决基本的“吃穿”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贫困群体的生活。
“不仅要增强‘输血’的功能,更要提升‘造血’的能力。”哈尔滨市残疾人联合会*组书记、理事长陈实向记者介绍,要实现残疾人贫困群体的彻底脱贫,必须开发出适合贫困残疾人特点的产业扶贫项目,为他们持续增收找到门路。
创新模式实现残疾人贫困群体持续增收
在巴彦县西集镇残疾人养猪合作社,理事长常法权吸纳了14户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贫困户入社的资金由*府以每人元出资入股。肢残贫困户王秀玲就是这14名贫困户其中的一个,她告诉记者,每年她可以因此得到元的分红,同时,她的丈夫梁向彬还被雇佣为合作社的监事长并负责场区的日常维护工作,每个月可得到元的生活收入,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同样,在五常市云峰四叶参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伟吸纳了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中35户,为残疾人群体增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哈尔滨市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调研员王志刚向记者介绍,困扰贫困残疾人增收项目实施有“两难”,一是找项目承载平台难,二是稳定收益保障难。要么是产业前景好,但当前盈利能力差,回报率低,难以承载增收项目;要么是产业好,但前景不确定,风险较大。为开辟贫困残疾人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市残联推出了帮助特困残疾人持续增收的项目形式——镇*府主导+残联组织实施+农村专业合作社承接+社会爱心力量助推,特困残疾人及其家属以股东和打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简称“4+1”模式。两级*府通过规划引导和*策扶持,为贫困残疾人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生产经营提供帮助;残联组织通过项目开发和组织实施,为项目生成、推广和监管提供保障;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平台,通过吸纳残疾人入股和接纳残疾人及其家属就业,为入社贫困残疾人提供每年不低于20%的股金回报以及工资性报酬;社会爱心力量通过资金捐助、技术服务和产业开发与合作,助推增收项目实施。
坚持标准保障助残项目稳步实施
“4+1”的产业助残模式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了有效的持续增收途径,但如何切实保障他们的收入,保障助残项目的稳步实施,是相关*府部门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为此,哈尔滨市残联提出了“三好”加“两保”的项目实施标准。
王志刚向记者介绍,“三好”即:好人、好事、好前景。好人是指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者是个有爱心、愿意接受残疾人的好人;好事是指合作社项目带动能力强,经营状态好;好前景是指合作社经营的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两保”即:保证贫困残疾人入社当年分红,有收入;保证入股贫困残疾人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属进入合作社从事长工或打短工,有就业。目前,哈市已经落实了9个以“三好”加“两保”为标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承载平台。来自巴彦县巴彦港镇沿江村残疾人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好心人*跃彬,主动为28名残疾人贫困户垫资入社,每年给予他们元至元不等的分红。今年29岁的肢残普通贫困户*丽媛是受益人之一,她告诉记者,她还被雇用为合作社食堂的厨师,每个月还可收入1元。
加强监管确保残疾人群体增收的可持续性
据了解,为将持续增收行动落到实处,哈尔滨市残联通过争取小额扶贫贷款、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策和吸纳社会爱心力量合作,把住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关口;通过*府出资、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和动员社会爱心力量捐赠三种渠道筹措资金,把住了贫困残疾人股本金来源的关口;通过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入社残疾人的职业技能,把住了入社贫困残疾人或其家属顺利打工的关口。据统计,目前,哈市已落实特困残疾人持续增收行动项目“种子”资金万元,可惠及余户特困残疾人。
在监管方面,哈尔滨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陈实向记者介绍,首先,基层残联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入社特困残疾人及其家属三方签订合作协议,把监管单位、承接主体和扶持对象的责权利统一到利益联结机制上来。其次,基层残联定期了解履约情况,及时解决增收行动遇到的问题,用有效的监管为利益攸关方提供保障。最后要从股金盈余中提取5%设立专项保证金,用于购买农业保险,增强增收行动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