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的前半辈子,可谓起起伏伏。
出生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困,亲生父母留下了一母同胞的哥哥,将他送给了同村的养父母。
在养父母家,除了上学,他在各种各样的农活中度过了童年时光。
即便如此,凭借聪明好学,他16岁考上大学,20岁读研究生。
之后,施正荣成功获得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的资格。
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领域泰斗马丁·格林,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同时,也成功取得澳大利亚国籍。
年,37岁的他回国创业,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5年之后,他成为中国首富,身价亿。
仅仅过去7年,公司破产重组,他的信誉也跟着破产,被尚德扫地出门。
在澳大利亚养精蓄锐之后,他悄悄重返太阳能领域。
年凭借25亿身价,重登福布斯富豪榜榜单。
有技术,却已经失去信誉的他,可还能走远?
年,三年自然灾害才过去一年多,江苏扬中太平村并没有恢复元气。
可以说,家家户户基本连温饱都够不着,只是饿不死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村里一户陈姓人家,因为在这一年生下了第三胎,一对生龙活虎的双胞胎儿子,陷入了烦恼忧愁。
而一条河之隔的施家,却因为生下的孩子不幸夭折,而陷入了悲伤。
一家是养不起四个孩子,一家是痛失爱子。
两家人商量之后,做了一个决定。
由施家收养双胞胎中的弟弟,并为他取名,施正荣。
很多人都觉得,这一举措一下子救了两个家庭。
可是,作为被抛弃者,施正荣是不会这样想的。
农村里,很多人都喜欢茶余饭后,说一些家长里短打发时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施正荣早早地就从大人们、或者是吵架的小伙伴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不需要求证什么,一河之隔的陈家哥哥的模样,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以说,从那以后,被遗弃的阴影一直纠缠着他。
让他喘不过气的同时,也造成了他敏感、自尊、要强、缺乏安全感且拧巴的性格。
如果在施家的生活相对幸福些,或者说,比在亲生父母身边轻松些,或许,阴影的伤害会小一些。
可惜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收养施正荣之后,施家后面还生了几个小孩。
作为家中长子,施正荣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开始为大人分担家务、为家计操劳。
从日常的扫地做饭、打猪草、剁猪食、喂鸡喂猪,到锄草插秧,跟着大人一起编织暖壶套售卖,他样样都要干。
而陈家哥哥作为家中幼子,家务农活有上面的哥哥姐姐帮忙干,他可以独享清闲。
每次自己干活累得要死,抬眼却看见,和自己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哥哥,跟村里其他的小伙伴在玩耍、打闹,施正荣免不了要问一问苍天,为什么?
为什么是自己被送给了施家,而不是哥哥?
十岁生日,在很多地方,是一个大日子。
条件好的,会大宴宾客,为孩子庆祝生日;
即便条件有限,也会弄几个好酒好菜,请亲近的亲朋好友,坐一坐,热闹热闹。
两兄弟十岁生日那一天,陈家便邀请了相熟的人,一起吃酒。
有个伯伯买了两套流行的*装,送给施正荣和陈家哥哥当生日礼物。
陈家哥哥很快便穿上*装,和一群小伙伴风风火火地,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游戏。
施正荣却没有穿上新衣服,他只是站在河这边,看着对岸,也不过去。
仿佛那一场热闹,与他无关。
没人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偶尔与亲生母亲见面,施正荣都透露出,自己不喜欢干农活。
可是,这样的抱怨让亲生母亲如何回应呢?
送出去的孩子,泼出去的水,各人有各人的命,她也无能为力。
眼看着亲生父母没有给他任何回应,施正荣渐渐地什么都不说了,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不知道是觉醒得比较早,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还是天生就有求知欲,对读书有兴趣。
施正荣开始喜欢往学校跑,站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课。
养父母见他这么好学,也不耽误干活,便将他送到学校读书。
这种一边干活、一边读书的日子,持续到他13岁,考上了高中,才结束。
年,高考才恢复两年,年仅16岁的施正荣便参加了高考。
或许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录取机会,他填报了冷门专业,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仪器专业,被成功录取。
作为村里少有的大学生,施正荣心里的压抑,不知道是否减少了一些。
在同学们的眼里,施正荣是一个不吝言辞的高冷学霸,每天都在寝室、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来回穿梭。
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是包分配的。
施正荣并没有急于参加工作,而是选择报考研究生。
年,他成功考取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在上海读书时,有一次,陈家哥哥来探望他。
乘此机会,他想同陈家哥哥一起见见世面,便准备进一家高档餐厅吃饭。
不想,门卫却不放行,声称,餐厅只对洋人开放。
多年后,陈家哥哥回忆,当时施正荣就有些恼怒。
他转头就走的同时,说道:”我将来一定要当洋人!“
这件事是否是他留学的诱因,或许只有施正荣知道。
但是,不管是不是,都能说明,施正荣比较要。
而且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因为,年,也就是施正荣硕士毕业两年后,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深造。
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很快结束,但施正荣也硕果累累,发表了多篇学术研究报告。
正是因为这些成绩,原本该回国了的施正荣,被素有“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教授看中,将他招到了自己的实验室里来。
彼时,马丁教授的实验室正在研究,既能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又能大规模应用的项目,薄膜太阳能电池。
施正荣接触这个项目后,凭借自己高超的悟性和细心的研究。
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将薄膜硅附在了玻璃上。
要知道,这个实验,马丁教授三年都没有做成功。
凭借着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发,施正荣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了该校太阳能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
随后,他还取得了澳大利亚国籍,真的成为了一名“洋人”。
年,施正荣再次受邀马丁教授,前往他筹建的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任职,薪水优渥。
对于施正荣为什么会回国创业,一般有两种说法。
其中一种,是施正荣在一次访谈中,他自己说的。
在研究所待了几年之后,他发现,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面,已经很难找到同级别的对手了。
平日里,他想找个人探讨探讨理论,都找不到。
而且,不管是在大学里,还是公司里,他所在的职位都已经做到顶了。
所以,那时候,他觉得非常无聊。
考虑到全球环境恶化,能源枯竭问题迫在眉睫。
思前想后,他向上司提出,想将太阳能电池进行开发应用,让人类真正使用到这种可再生能源。
谁知,这个提议遭到了上司的反对。
陷入苦恼的施正荣听朋友说,国内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如果他回国创业,应该很快就能做出成绩。
于是,他就回国了。
施正荣的说法,在逻辑上,倒是站得住脚。
毕竟,当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将自己做成了权威,那么,他很容易陷入舒适区。
打破舒适区的方法之一,是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当下,继续攀高峰,以期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
打破舒适区的方法之二,就是重新换一个领域,去进行深耕。
施正荣只是选择了第二条路而已。
但是,坊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施正荣只是该研究所里一个普通的研究员。
因为他在研究所的项目要*了,迫不得已才选择回国创业。
到底是真是假,也只有施正荣自己知道了。
毕竟,施正荣在访谈中说的话,已经不止一次被人认为是谎言。
比如,他曾说自己上高中时,是三好学生。但他的同学却说,他从没有获得过三好学生的称号。
比如,他说成立尚德公司时,自己带了40万美金入股。
但有人指出,他只是凭借技术入股,并没有现金之说......
不管真假,都可以看出,施正荣太过敏感和自尊,总想向大众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
哪怕有些优秀,也有夸大其词的嫌疑。
施正荣在澳大利亚“高处不胜寒”的时候,年5月,中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而在这前后,很多国家也都签署了这份议定书。
这是人类第一次,准备以法规的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也使得全球,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