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应天府皇殿内,几十个人正恭敬地在大殿内等候,他们历经了重重关卡,接下来即将迎接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
此次殿试的考官不是别人,正是坐在最上方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眯着双目,眼光扫过下方八十余名考生,他们各个均是秀才模样,人人清秀无比,衣着虽不奢侈,但是十分干净,每个人的手上肌肤也是光滑无比,显然都没干过农活。
少顷,朱元璋开口了:此次殿试,不考四书五经,不考朝*大事,更不考治国良策。底下等待的考生们有些疑惑,倘若不考这些,那还有何物可考?
(朱元璋)
朱元璋挥了挥手,下方两名侍卫立即立刻,不一会儿,便接连抬来了三筐稻谷,放在了大殿的正中央。
考生们更懵了,陛下这是什么意思?朱元璋解释道:今天的殿试内容,就是鉴别这三筐稻谷的优劣,分量和产地。
这可把秀才们吓了一跳,他们大多没做过农活,这三筐稻谷看上去一模一样,这又如何辨别,如何鉴定?
朱元璋侧边的刘伯温脸色骤变,心中有了预感:此次科举之后有人要死,大事要发生了!
那么,朱元璋为何会在殿试里给考生们出了这么一道题,又有何用意?刘伯温又为何会说此次将有人遭罪,这次科举之后,又会造成什么影响?
白手起家,农民皇帝
一般来说,殿试是科举考试里的最后一环,也是决定考生们最终前途的考试,因为这场考试的考官是皇帝。
殿试的考试内容其实也算简单,主要就是皇帝提出问题,然后考生根据问题回答,也就是所谓的“策问”。
但是,自从殿试这一环节诞生以来,皇帝们询问的问题大多是如何治理国家,或者对于朝*的问题如何治理,以此来考验考生们是否具有任官的能力。
而朱元璋却用三筐稻谷来作为殿试考试题目,并且让考生们分析出稻谷的质量,数量和产地,仅仅单纯考这番农业问题,显然是这么多年殿试以来最为奇特的一次。
(殿试)
要想知道朱元璋此举意欲何为,我们就很有必要了解朱元璋的发家之路。
要说历史上的众位开国皇帝里,谁的故事最为励志,谁的道路最为艰难,那么朱元璋必然首当其冲。
农民出生的皇帝不多,刘邦也是一位,但是刘邦好说歹说有个一官半职,而朱元璋就完完全全是农民出生,甚至连书都没有读过。
朱元璋出生在贫穷的太平乡,因为在家里排行第八,所以朱元璋的名字就非常草率地取为朱重八,足以见得朱元璋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及其简陋和贫寒的。
彼时又正值元朝混乱的统治时期,元朝统治者和高官们只知享乐与贪污,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衣食不饱,全国上下饿死者数不胜数,这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几个哥哥。
父亲去世的时候,朱元璋不仅没有坟地,就连棺材也买不起,最后只能和邻居借了一小块地,简陋地将逝去的家人埋葬。
世道炎凉,朱元璋不得不和仅剩的二哥分离,他一路乞讨,最终上了皇觉寺,在里面当了和尚。
(朱元璋)
不久后,连寺庙里也没有粮食了,朱元璋只能离开,开始了他三年的乞讨生涯。在这一期间,朱元璋完全就是一位底层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起,衣服也破得不成人样。
朱元璋也没有任何大志,他只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多活几年是几年。可就是这么一位毫无背景,毫无前途的乞丐,最终却走出了一条征战天下的道路。
二十五岁,朱元璋开始加入红巾*,不是为了称霸天下,不是为了出人头地,只是因为朱元璋被逼无奈。
(朱元璋影视形象)
当初朱元璋一个在义*里的朋友写信给他,希望他参加义*,朱元璋犹豫之时,这封信却被一旁的人发现,并打算告发朱元璋,所以朱元璋才一不做二不休,下定决心加入义*。
或许是上天冥冥注定,自那以后,朱元璋开始了自己的成帝之路,参加义*后不久,便因为卓越的能力当上了义*的高级首领,并逐渐掌握*队大权。
朱元璋很快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队,他还结识了徐达,常遇春等人才,协助自己将势力扩张得越来越大。
面对元朝*队,朱元璋屡屡获胜,并在之后战胜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强敌,成为了最强大的势力后,又将元朝彻底推翻,正式同意南北,建立明朝。
(陈友谅)
从一个农民,一个和尚,一个乞丐,一跃成为了整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成为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成功之路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后无来者的。
不过,建国之后朱元璋依旧没有闲着,他是农民出身,他深知百姓们的生活有多么苦难,他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国度。
所以,朱元璋对于人才的招揽也是非常严格的,他要的不是精于算计,善于交际的人才,他要的是可以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的人才。
为官之本,百姓为大
农民到皇帝,朱元璋吃了无数苦头,但这其中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前半生的贫寒日子,所以他希望大明朝的官员们,一定要为百姓们做事。
因此,朱元璋把清廉和爱民最为为官的最重要标准。
在古代,我国获取人才的最重要途径就是科举制度,这也是官员们的主要来源,可事实上,在经历了多年战乱后,科举制度其实已经停止了多年。
(朱元璋影视形象)
随着明朝的建立,科举制度才开始逐渐恢复,所以,这个时候参加科举的考生们无疑将弥补大明王朝的人才缺口。
所以,朱元璋在科举考试中就贯彻了自己的思想——要想当官,心中一定要关心当地乃至全国百姓的生活。
拿出三筐稻谷来提问考生,其实有三重用意。
首先,粮食是国之根本,更是民之根本,要想成为一个好官,必须要亲民,更需要了解粮食的收成问题。
其二,这三筐粮食可不简单,它们来自全国三个不同的地方,这就考验了考生们对于国家的粮食储备以及粮食产地的了解情况。
最后,这三筐粮食有两筐其实是不合格的,朱元璋此举也是希望借机将那些糊弄过关,不关心民情的贪官给揪出来。
考生们过去多年,都把精力花在了读书上面,整日背诵诗词,熟读四书五经,大部分连农活都没碰过,又怎么可能看得出这三筐稻谷的门道。
(殿试)
考生们一个接一个地侃侃而谈,但是没有一个能够说对,对于这些考生的表现,朱元璋很是失望,但是更多的却是无奈,毕竟这也不是他们的错。
朱元璋摇了摇头,然后起身走到三筐稻谷前面,对众人说:你们说的没有一个是对的。
只见他弯下腰,将手伸到第一筐稻谷里面,抓起一小把稻谷,在手里捏了捏,然后有些自豪地说:这第一筐稻谷,来自我们的产粮食要地扬州,那里的稻谷粒粒饱满,分量也足。
说完,又把手伸到第二筐稻谷里面,重复刚才的动作,然后说:这是来自太仓的粮食,虽然数量足够,但是不如第一筐的好,有些还发霉了。
后方的刘伯温却发现了一丝异样,朱元璋的表情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要知道,太仓可是是京城里专门储粮的地方,若是那里的粮食都不过关,那么朱元璋必然会愤怒。
(刘伯温)
接着朱元璋又摸了摸第三筐的稻谷,说:这是来自*仓的粮食,这些稻谷有许多空壳,大部分都是扁平不良的,分量和成色都差了许多。
看见朱元璋当场就把三筐稻谷都鉴定完毕,而且还说出了各自的产地和异同,在场的众位考生们都十分佩服这位皇上在这方面的博识。
就在考生们感慨之际,刘伯温却注意到了朱元璋阴冷的表情,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丧命了!
当然,刘伯温所想的不是在场的考生们,而是那两筐稻谷背后的官员,要知道,朱元璋一向看中粮食问题,这两筐粮食出了问题,那么负责人必然会遭到严惩。
果然正如刘伯温猜测,朱元璋立马下了两个命令,分别是一赏一罚:赏的是扬州主管杨宪,升官加爵;罚的是太仓主管和*仓主管,前者被革职,后者则是被当场斩首。
(朱元璋)
朱元璋的雷霆手段让在场所有考生们都吓了一跳,不过他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后做朱元璋的官,一点虚假都做不得,最重要的是勤恳仕民。
显然,朱元璋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既教育了国家未来的官员们,以后要体贴民情,也严惩了两个贪官污吏,更是震慑了其他的官员,让他们不再这么为非作歹。
不过,这件事情也让朱元璋知道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全国上下这么多官员,贪污之人怕是占有半数,而且通过科举制度选举人才,似乎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在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朱元璋做了两件事情,打算解决古往今来两大重大难题——减少贪污和培养人才。
严查科举,反腐反贪
朱元璋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后世能够被放入和秦始皇,唐太宗等人的对比之中,除了他乞丐变皇帝的传奇经历之外,还和他建国后的的种种措施有关。
(唐太宗)
首先是朱元璋对于科举制度的做法。
从上文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朱元璋其实对科举制度是怀疑的,因为科举制度选举出来的人才大多是背书诵文之人,他们只是能够当官,但是不一定能当好官。
事实上,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对科举制度不满了。
洪武三年的科举,是明朝第一次开科取士,本来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开始科举意味着国家正在恢复繁荣,可最后的结果却是让人大跌眼镜。
科举发榜之后吗,榜单上的名字让刘伯温非常惊讶,因为上面的进士竟然全部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他知道,朱元璋看过之后一定会大怒。
果不其然,朱元璋看后大发雷霆,怎么可能进士全部是南方人,很明显这就是有人串通作弊,而题目又是自己提前拟定好的,说明是宫廷里面的人漏题了。
朱元璋立马命令当时的总考官宋廉三天内彻查此事,宋廉只能加班加点派人调查,因为他知道,倘若查不出幕后主使,自己肯定会遭到朱元璋的处罚。
(宋廉)
不久后,宋廉还真的成功查出来幕后主使了,但是却有些不敢开口,因为这次事件的主导者竟然是朱元璋的驸马,长公主的如意郎君欧阳伦。
原来,当年战乱之时,北方逐渐荒凉,而南方多是*阀势力,这里的经济状况要比北方好上许多,自然而然地权贵势力都是南方的。
所以欧阳伦受到了南方贵族富商们的贿赂,所以就私自将题目泄露出去,而他泄露的对象又都是南方人,所以上榜的考生们也就都是南方人了。
结果报上去之后,朱元璋沉默了许久,他一向很宠自己的女儿,没想到这件事是自己的女婿给弄出来的,倘若不处罚,怕是寒了那些贫寒考生和全国百姓们的心。
朱元璋咬了咬牙,下令:捉拿驸马欧阳伦,凌迟处死!
值得一提的是,在洪武四年之后,朱元璋更是直接宣布废除了科举制,因为他认为科举制度选出来的都不算是治国的人才。
(科举放榜)
不过在废除了十年之后,朱元璋却是妥协了,再次启用科举制度,原因也只有一个,虽然科举制有弊端,但是它也确实是那时最合理的选举人才方法,朱元璋也只能重新启用。
这一次科举舞弊,只是朱元璋惩治贪污的一个开端,为了惩罚贪官,朱元璋不惜处死自己的女婿,足以见得朱元璋的决心,而接下来,朱元璋将开展一场最为严苛的反腐行动。
之前说过,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小时候生活极其艰苦,一个原因是因为处于战乱时代,另一个原因就是元朝官员的贪污严重,所以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最痛恨的一件事情就是贪污。
朱元璋是以身作则的,他本人每餐只吃一个荤菜,作为一个皇帝,这显然是非常难得的,毕竟古代皇帝每次用膳都有几十上百道菜。
之前的科举舞弊事件,为了严惩贪官,朱元璋不惜处死自己的女婿欧阳伦,这也说明他对于贪官绝不姑息,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
(欧阳伦影视形象)
那一年,作为户部侍郎的郭桓被人举报勾结官商,贪污官粮。朱元璋得知后,立马严令部下彻查,一定要把涉及的所有人都揪出来。
郭桓的罪行很快被查清楚,他过往多年勾结富商,贪污国家钱财,贪污官粮,克扣百姓税务等等,总之是罪大恶极,死罪难逃。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就此就让查案的人停下,而是让他们继续差,所有涉及贪污的官员都要借这次机会查出来。
结果是令人震惊的,此次案件,几乎所有六部的官员都参与其中,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为首的大批官员,竟然都有过贪污行径。
(郭桓案)
要知道,如此大规模的贪污,其实往朝往代都曾有过,只不过皇帝不会当场戳穿,毕竟涉及范围太广,可朱元璋却是没有妥协,还是下令:继续查!
贪官越查越多,从北方查到南方,从高官查到小官,最终被判死刑的竟然高达数万人!朱元璋此举绝对是创造了历史。
更恐怖的是,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里,因为贪污处死的贪官,多达惊人的十五万余人,相当于是杀了一批,换上新的官员后又继续杀,说朱元璋是反腐反贪最积极的皇帝也不为过。
可事实上,朱元璋虽然严惩贪官,但是贪污问题一直没有被根绝,朱元璋去世后,明朝的贪污现象甚至成为了历朝之最,不免让人唏嘘。
结语:
朱元璋拿出三筐稻谷考验考生,一是为了让考生们明白做官最重要的是为百姓做事,要体贴民情,二是为了严惩在这三筐稻谷背后的贪官。
同时朱元璋也发现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选举存在弊端,另外就是贪污问题必须解决。
所以朱元璋先是废除科举制度,可十年后不得已再次恢复;然后在反腐方面,朱元璋杀了十多万人,可依旧无法根绝贪污现象。
朱元璋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人才的培养,贪污的惩治,都要结合实际问题,找到背后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而我国在这两个方面则是越做越好,人才济济,反贪取得重大成就,我们更要以此为戒,以此勉励自我,努力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张健.朱元璋与明初科举制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朱元璋识人[J].乡音,,(第12期).
弓正.朱元璋反腐得与失[J].现代班组,,(第5期).
曾勋.朱元璋反腐最狠的案子:砍头几万人[J].廉*瞭望,,(第3期).
赵静雯,杨洪林.论朱元璋反腐机制的当代价值[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