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的一天,北京市郊外大葆台地区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发生了怪事。
工人们围在一起,观看着地上的几件奇怪的物什:斑驳的红色木漆片和一些木炭残渣。
由于当时的建筑工人们都学过一些考古知识,很快就有人感觉到这处建筑工地有些不一般。
很快,工地的负责人便找来了两名北京市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家又陆陆续续地从这块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些白膏泥。
按照考古学的知识来看,这些白膏泥通常出现在战国末期到秦汉时期的高规格墓葬中。
难道,这处工地的下面隐藏着一个贵族墓葬吗?
大家越想越不对劲,于是赶紧把这个情况层层上报。
最终,这个消息被送到了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黄作珍同志手里。
经过研究以后,黄作珍决定亲自挂帅督办这次的考古行动。
同时拨款十万,并向北京军区请示调派部队里的工兵参与考古发掘!
那么,这处工地的下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是否真的有一个贵族大墓呢?
黄作珍
这一切,都还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连串的考古大发现开始说起。
一考古发掘的“黄金年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技术进步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区都开始陆陆续续地有古代墓葬被发掘出来。其中尤其以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与河北省满城县的中山靖王墓最为出名。
当时,这两座墓葬的发现吸引了全国历史爱好者的目光。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具两千年不腐的女尸,而中山靖王墓中则出土了长信宫灯、金缕玉衣、龙纹铜壶等在我国考古史上至关重要的文物。可以说,当时这两座大墓的发掘工作,一下子激起了全国人民对于考古的热情。
而此时,北京郊外的建筑工地上又有了新的发现,北京市委的领导同志们自然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他们立马叫停了现场的施工工作,一边组织人手进行小范围发掘,一边研究这座墓葬的年代以及墓主人的身份。
长信宫灯
很快,有专家在工地上隆起的土堆里发现了一块五铢钱。这种钱币曾经在汉代时期在我国境内广为流通。尤其是在汉武帝以后,朝廷废除过去的“半两钱”,铸造了大量的五铢钱以供流通。
大家发现,这枚新出土的五铢钱是非常典型的“剪边钱”,这种钱在西汉时期广为流传,到了后来的东汉时期,中央朝廷虽然也会发行五铢钱,但是他们所铸造是钱币大多与西汉时期的剪边钱大有不同。因此,两者很容易区分。
所谓的“剪边钱”是指一些钱币在铸造的过程当中被人为地磨去了边缘上凹凸不平的部分,使得其外表看上去十分光滑。整枚钱币看上去就如同一个细细的“铜圈”。但是,这种钱币往往因为质地不够纯或使用起来比较麻烦而被当时的老百姓所嫌弃。因此,西汉以后的中央政府也很少铸造剪边钱了。
汉代五铢钱
这时候,有考古队员提出了一个问题:会不会是古代的人拿着当时已经不再流通的货币来当陪葬品呢?要知道,这样的事情在历次的考古发掘中也并不算罕见。
可是,要打开这处墓葬还需要请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挖掘工作。当时,虽然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许多古代墓葬陆续被发掘出来了。但北京地区还没有过发掘大规模古代墓葬的先例。因此,大家必须找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前来帮忙。
很快,考古队员们遇到的难题就被交给了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黄作珍。黄作珍立刻将此事向中央报告。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专门的文物部门。分管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的单位是文化部下属的文物事业管理局。
王冶秋
当时的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王冶秋听说了这个消息也非常重视,他一边亲自赶到大葆台查看现场的情况,一边紧急协调全国各地有经验的考古人员来到北京,大家一起商讨一个针对大葆台地区古墓的“发掘计划”,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年8月,大葆台古墓发掘小组在北京正式成立。
整个小组分为发掘组、文物保护组与后勤组三个部门。大家分工合作,对大葆台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可是,这时候北京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鲁琪提出了一个观点:不能擅自对古墓进行开挖工作,因为古墓上的土堆很有可能就是封土堆。而封土堆也属于文物,不能肆意破坏,反而更应该得到保护。
于是,大家决定暂时不挖掘古墓,先从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中探查与古墓有关的信息。或许,关于古墓的“秘密”,能够在史书中找到答案。
二千年名城的“背影”
通过查阅相关史料,人们发现北京地区曾经是燕国国都蓟城的所在地。后来,刘邦建立了西汉,在此地分封诸侯王时继续沿用了燕国的国号。到了汉昭帝时期,北京地区的燕国被废除,皇帝便将此地改为“广阳郡”,后来到了汉宣帝时,此地又被改为了广阳国。
以人们在大葆台古墓附近所发现的大量白膏泥来看,这处墓葬的等级应该不会太低,最低也会是一个诸侯王的墓葬。那么,被葬在这里的人倒是会是哪一位汉代的诸侯王呢?
可惜,大家查阅了一圈资料后并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眼下想要搞清楚墓主人的身份就必须对大葆台古墓进行挖掘作业了。此时,北京市的文物保护部门已经从全国各地调来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等待工作的开始。一场规模浩大的考古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大葆台汉墓内部
当时,葆台村一带还不通公交车,所有人只能骑着自行车赶往工地。到了工地以后,大家盖起了几间简易的木板房,便开始了紧张地工作。
尽管当时的天气很炎热,施工现场更是尘土飞扬,像极了一个巨大的蒸笼。但考古人员们依旧有说有笑,大家都为有幸参与这场考古发掘工作而感到自豪。如果大葆台地区真的埋葬了一个诸侯王,那么这里一定会出土几千件乃至上万件精品文物。能够第一时间看到这些文物对于考古人员们来说也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了。
同年8月19日上午,三个操着河南口音的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考古工地上。原来,他们是专程从河南安阳赶来的。他们三个人是住在殷墟遗址附近的村民,具有非常丰富的考古和勘探经验。这次,北京市的文物部门请他们来到现场就是要勘探一下大葆台古墓的大致范围。
如今的殷墟遗址
论起钻探,探工果然比考古人员更加专业。可是,大家一起忙活了一个星期,大墓的具体范围还是无法确定。最后探工师傅们得出的结论却让所有的在场人员都吃了一惊:这个墓葬的东西直径应该在一百米左右。
由于此前全国范围内还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么大规模的墓葬。大家一下子都变得兴奋了起来。很快,熟悉了工作环境的三位老探工便将墓葬的四个边界都探明了出来。
这是一个东西长99米,南北长约米的大型墓葬。它的封土堆的高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米。已经探明的这个面积放在今天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这么大的范围怎么可能只有一座墓葬呢?有专家推测,这堆封土的下面很有可能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墓葬。
可是,经过大家的测算,这处墓葬的土方量有足足三万六千多立方米。
大葆台汉墓博物馆内景
光靠在场的几个考古人员东一铲子、西一榔头地挖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大家又将问题反映给了北京市委书记黄作珍。
黄作珍不愧是开国少将,他听说了大家的困难以后哈哈大笑,随即表示这件事情很好解决,跟北京军区的同志们打个报告,让他们调一些部队的工兵来就行了。
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地解放军的工兵战士被派到了考古现场协助大家的工作。
那么,接下来的考古工作又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呢?这处巨大的墓葬当中又是否会像大家所预想的那样出土大量价值连城的文物呢?
三古墓的“面纱”
慢慢地,大家开始清理封土。为了保险起见大家只是将封土清理掉一半,留下一个剖面用来继续探测土地下面的墓葬规模。
燕明刀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与深入,一些文物也逐渐被人们发掘了出来。几个战国时期的蚌镰、形态各异的陶纺轮、几把燕明刀。这些出土的文物开始令现场的氛围都变得活跃了起来。
这时候,突然有人发现,在墓葬侧面似乎有一个洞穴。根据专家的判断,它很有可能是一个年代久远的“盗洞”。
难道说,这处墓葬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吗?一想到这里,所有人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
不过,人们很快就在墓葬的上层发现了一些金代的建筑遗址。也就是说金代时期有人曾经在这里修建过房屋。而盗洞又是在金代遗址的上面。
所以,盗墓贼能够光顾最底下汉代墓葬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
接着,有人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处墓葬当中所使用的夯土都是黄土。但北京地区的土壤多为沙土。
大葆台汉墓遗址
所以,这些土壤基本上可以判断为当时的人们为了修建墓葬特意从外地运过来的。
由此,大家也可以推断得出,墓主人是一个身份和财富都不一般的人。
可是,挖着挖着人们又在大墓的南面发现了几个盗洞。从这些盗洞的形制来看,它们也是古代的盗墓贼所挖。因为现代的盗洞多为圆形,而古代的盗洞基本上都是四四方方的,因此,盗洞的年代一望便知。
发现了新的盗洞,这让大家都心里打起了鼓。
因为在我国的考古学界素来就有“汉墓十室九空”的说法。因为汉朝人讲究“事死如事生”,所以汉墓当中的随葬品往往非常丰富,甚至还会出土一些无价之宝,这可以说是历史学界的共识了。那么,眼前的这座大墓到底有没有遭遇盗掘呢?
专家组的成员们判断:以这座大墓的规模来看,大墓当中应该还有盗墓贼无法盗走的文物。历朝历代被盗掘过的汉墓数不胜数,但其中还是有不少汉墓为我们留下了考古价值。
比如在河北定县发现的北庄汉墓,它的墓室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经被人盗掘过了。但是当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发现这处墓葬并对它展开考古工作的时候,人们还是从里面挖出了件珍贵的文物。
就在所有人都感到无比焦急的时刻,一个好消息传到了考古工地上:大家在大墓的西南侧又发现了一座墓葬。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专家们之前的猜测。考古专家们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给这两座大墓命名为一号墓和二号墓。
经过专家的推测,这两座墓葬中埋葬的应该是一对夫妻。
大葆台汉墓发掘现场
因为汉朝人在下葬时所谓的“合葬”就是“同地易穴而葬”。所以,这两座大墓并列修建而成,这两位墓主人就应该是夫妻关系了。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在墓葬的下面挖出了大量的木炭。木炭下面垫着一层白膏泥,再到了下面一层还是大量的木炭。这不禁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当时的人们在修建墓葬时为什么要准备这么多的木炭呢?
原来,木炭在古代的丧葬习俗中被认为具有防潮的作用。大家认为往墓室中放置大量的木炭有助于随葬品和墓主人棺椁的保存。但由于当时木炭的价格十分昂贵普通人根本用不起。墓主人又是如何弄到这么多的木炭为自己陪葬的呢?
四奇怪的“墓葬形制”
根据先前专家们的分析,这座墓葬的主人极有可能是一位汉代的诸侯王。而根据之前墓葬当中出土的五铢钱来推算这处墓葬的建成时间应该是在汉武帝之后。
那么,在汉武帝之后,北京地区一共出现了五位诸侯王,他们谁最有可能是这座大墓的主人呢?
根据史料记载,汉武帝之后居住在北京地区的五位诸侯王分别是:燕剌王刘旦、广阳顷王刘建、广阳穆王刘舜、广阳思王刘璜与广阳王刘嘉。
可是,就在大家向下挖掘到墓室,准备确认墓主人的身份时,有人报告称在墓室的上面发现了大量被火烧过的痕迹。
大葆台汉墓
难道说大葆台汉墓的主体墓室已经毁于大火之中了吗?要想解开这个谜团只能够继续向下发掘。
大家发现,这处墓葬的形制似乎跟别的墓葬都不相同。一些木块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墓室的周围。整个墓室呈现出一种“中字形”的结构。这还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发现这种形制的汉代墓葬。那么,这种墓葬形制的背后又代表了什么呢?
这些消息立刻在全国的考古学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我国现代考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听说消息以后更是亲自来到考古现场,亲自对当时发现的每一块木头进行分析和清理工作。
最终,人们在墓室的前廊外侧发现了不少当时用来殉葬的动物尸骨。这些动物的骨骇经过北京市相关部门的鉴定是一匹豹子和三匹马。除此以外,墓室的外回廊里还出土了一些装有兽骨的陶瓮和陶俑。这些都是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的代表。或许,这些东西就是墓主人在世的时候最喜欢的物件、玩具和宠物。
大葆台汉墓中的动物骨骸
就在众人都为墓主人的生活感到惊奇的时候,考古队的一位队员于杰从后方寄来了一封信件。在信里他兴奋地告诉所有人,自己发现了墓葬形制的秘密:
“从葆台归来,反复思索觉得此墓结构鲜见,甚感兴趣。夜来细检王国维《观堂集林》收录的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得数则,似与此墓形制有关。抄析如左,供参考。”
在信中,于杰先生引用了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表示这种用木头堆积而成的墓葬形制在汉代一般被人们称为“黄肠题凑”。“黄肠题凑”在《汉书》中有过不少记载,比如权臣霍光死后就被皇帝赐用黄肠题凑的形制来下葬。这种墓葬形制一般只有皇帝和皇后以及诸侯王可以使用。一般的大臣如果要在死后使用“黄肠题凑”则必须要经过皇帝本人的批准。
古人将黄色的柏木全部垒在一起,其形状犹如黄肠,而这些木头又全部朝向墓室的内部,故称“题凑”。所以,既然能够使用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墓主人会是什么人呢?
这时候一位名叫张先得的工作人员在墓室的内回廊里有了重大发现。原来他找到了一块刻有花纹的漆器残片。虽然漆器的外表已经破败不堪了,但是人们依旧可以看得出上面还有一些斑驳的字迹。
随后,大家又对手头上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他们发现,这座大墓的主人正是西汉时期的燕王刘旦。那么,这个刘旦到底有着怎样的生平,他的墓葬又为什么能够如此奢华呢?
大葆台汉墓中出土的文物
五悲惨的“燕王”
燕王刘旦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三个儿子。他从小博学多才很受父亲的喜爱。元狩六年(前年),刘旦受封为燕王,来到蓟城就藩。
当时的蓟城地处汉朝边疆的北部,时常遭到匈奴军队的袭扰。汉武帝将刘旦封为燕王也是为了让他能够担当大任,为国家守卫边疆。
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被逼起兵造反,随后他兵败自杀。
连同着皇后卫子夫在内的多名朝廷勋贵也受到了牵连。刘旦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便生出了当太子的想法。
后元元年(前88年),汉武帝病重,刘旦想借着进京探视父亲的名义打探虚实,结果他的计谋被汉武帝识破了。随后汉武帝下诏削去了他三个县的封地。
刘旦心中不服,便暗中联络了同宗的刘长、刘泽准备起兵谋反。
汉武帝刘彻
结果,刘旦等人还没有来得及起兵就被人告发了。此时朝廷中的皇位已经传到了汉武帝的儿子刘弗陵手中,也就是后世所称的“汉昭帝”。
汉昭帝听说刘旦谋反,一气之下斥责了刘旦。刘旦自知夺位无望选择了自杀。他死后,上谥号剌王,以向天下昭告他的罪恶。
考古人员们发现,刘旦的棺椁早就已经坍塌了。但是,他的遗骨却被人丢弃在了棺椁之外。根据专业实验室的检测,人们在刘旦的脖子上发现了好几处明显的“勒捆”痕迹。于是,盗墓贼进入墓室的画面似乎浮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盗墓贼先是打开了刘旦的棺椁,将里面的随葬物品一件一件地拿了出来。但是由于随葬品太多,盗墓贼无法将它们全部带走,所以便将一些精美的漆器丢弃在了外回廊等地。
在盗掘墓葬的过程当中,盗墓贼用绳索将燕王刘旦的尸骨搬运到了棺椁之外,然后再用绳索将它不断地拖拽前行。最后,气急败坏的盗墓贼将刘旦的尸体丢弃在一旁,自己则扬长而去。
堂堂汉朝的燕王,死后居然落得了这样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当考古人员向大家公布这个猜测的时候无数的人只能够不断摇头叹息。这既是燕剌王刘旦自己的悲剧也是我们国家历史和文化遭遇的一场浩劫。
根据专家们的推测,一号墓的墓主人是燕剌王刘旦,而二号墓的墓主人应该就是他的妻子华容夫人了。相传,刘旦在接到汉昭帝的诏书以后设下酒宴,在华容夫人的歌舞声中选择了自尽。可以说,这也是一个颇为戏剧化的结局了。
搞清了墓主人的身份之后,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大葆台汉墓的发掘工作终于圆满落下了帷幕。考古人员将所有的考古发现汇集成一份报告交给了上级部门审阅。
考古人员正在大葆台汉墓的发掘现场工作
为了保护大葆台汉墓遗址,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成立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并于年12月起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当人们漫步在博物馆中,听着讲解员的解说,恐怕很难想象得到当初考古人员的艰辛与困难。
如今,大葆台汉墓遗址依旧矗立在北京的郊外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今天的人们来到博物馆参观大葆台汉墓的遗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算作是一种传承与纪念。
考古工作被称为“人类记忆的修复工程”。所以,它是神圣而伟大的。无数的考古人员穷尽一生只为了研究某一处墓葬或者某一件文物。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于整个民族的责任。历史是厚重的,也是鲜活的。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千万万件文物的背后,往往都有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与故事。
而在人类历史的浩瀚宇宙之中,它们也在以自己独特的魅力绽放着无比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读后》陆德富
《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侯旭东
《大葆台汉墓简介》苏天钧
《大葆台汉墓遗址研究》赵研
《大葆台竹简中“樵中格”的理解与“汉代聚落自名”问题》王予今
《大葆台汉墓探秘(上)》探索发现
《大葆台汉墓探秘(下)》探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