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值打对折
基金公司“熊年”大赚很合理?
编者按:随着参股基金公司的上市公司年报陆续披露,基金公司2008年利润情况日渐清晰。
在一年熊市中,多数基金公司盈利依然快速增长,除了开源节流,这或许主要还是要归功于2007年牛市中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
尽管2008年无论经济环境还是投资业绩都堪称惨淡,但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和净利润或将仍然以难挡之势创下历史新高。
多家基金公司熊市依然大赚
很多基金经理用“不及格”来形容自己以及同行们在过去一年这个“史上最熊的大熊市”中的表现。
2008年,沪指从5261.56点跌至1820.81点,下跌65.39%。国金证券数据显示,虽然跑赢大盘,但偏股型开放式基金还是蒙受了较大的损失。其中,151只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53.09%;86只混合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48.69%——这一业绩为国内基金业史上最差。
基金业去年贡献业绩的法宝只有两样:接近极限的低仓位,以及在最后一两个月中对中小盘类股票的把握。而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仓位。正如一位基金经理所说,去年大类资产配置对基金收益的贡献最大,行业与个股的选择重要性倒在其次——是否更早地把仓位降到更低的位置决定了公募基金全年的大致排名。简而言之,在2008年,“以逸待劳”是基金们普遍崇尚的重要行为准则。
尽管这一年多数偏股型基金净值都打了个对折,但基金公司的净利润却极有可能逆市而上创出新高。透过陆续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可窥见部分基金公司过去一年大致的经营情况:当年,长信基金净利润9655万元,同比增长27.97%;益民基金净利润3443.88万元,同比增长35.28%。虽然它们都是中小型基金公司,不过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虽然整个2008年的投资业绩亏损很大,很多基金公司在去年的熊市中还是盈利的。”德圣基金的分析师江赛春解释,基金公司的收入大多数来自于固定比例收取的管理费收入,
2006年到2007年大牛市中,基金管理规模的出现大幅增长。全行业的管理费收入有了比较大的增长。
江赛春认为,主要原因是2008年基金整体上的净赎回不是很多;而且综合看来,2008年资产的存量比2007年还要高。也就是说整个2008年基金公司都是在吃2007年快速增长的老本。这样看来,这些基金公司实现盈利并不奇怪。
轻资产盈利模式
穿越牛熊而依然笑傲江湖——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盈利模式在金融危机的泥淖里熠熠生辉。其独特之处何在?
通过与券商、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年报比较,不难发现基金是一个人均利润较高的行业。以长江证券为例,2008年,它的人均净利润为24万元;而同年,市场中一家规模刚过百亿的中小型基金公司人均净利润约在60万元。由于目前还没有银行与保险公司披露去年年报,所以仅选取历史数据以资参考:2007年,工商银行的人均净利润是21.29万元,民生银行为35万元,平安保险的人均净利润为22.75万元。
在统计券商与保险公司的人均净利润时,还未将这两类公司中数目可观的编外人员计算在内。
江赛春对于基金盈利模式的特别之处作了一番解析。他认为,券商、银行与保险公司均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无论是券商的经纪业务,还是银行的渠道与零售服务,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与固定设施的投入。相比之下,基金公司的本质则是以少数人的专业知识管理大规模的财富,它的收益来自于它提供给客户的专业服务——投资管理能力,而投资能力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团队的规模。市场中最大的基金公司与最小的基金公司规模可能相差100倍以上,但大公司的投研人员可能只不过是小公司的五六倍。
而说到投资管理能力,很多问题就变得微妙了。作为一件无形的商品,你很难像选购房产或汽车一样将不同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或不同年份的“投资管理能力”进行直观的比较。和国外同行一样,国内的公募基金都向自己的客户收取固定费率的管理费,并且这一费率目前在行业内是统一的:无论你是王亚伟还是名不见经传,无论你今年做得比去年好还是差,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费都将一直按1.5%来提取,风雨不改。
固定费率制之辩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行业的固定费率制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挑战者们的代表之一皮海洲认为,固定费率难以体现基金公司对基金持有人的责任,容易导致基金公司片面追求基金规模而忽视基金理财水平的提高,因而应当尽快改革管理费的提取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固定费率并增加按盈利提取的投资收益分成。
不过对于这一类观点,基金业内一直以来都缺乏认同。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胡立峰认为,固定管理费率是基金行业的根基,不应该轻易更改;呼吁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人收益与风险共担的愿望是良好的,但是基金行业的“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公募基金管理上不能让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人共担收益与风险,一旦实行浮动费率制度,将严重破坏和冲击“受托管理”的基本特征,并且会衍生出更大的问题。
江赛春则向表示,公募基金是一种标准化产品,面向的是大众人群,采取固定费率制度是适宜的。但是国内基金费率水平是否合适还有待观察。作为一个实行准入制度的行业,目前国内公募基金并不存在费率的竞争。而国外的共同基金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以指数基金为代表的各类产品费率正不断降低。他认为未来国内同质化问题较严重的基金产品也有可能出现费率竞争加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