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分病的治疗大法,分为三类:
①补,血虚则补。
②行,血瘀则行。
③止,血出则止。
(一)补血
心主血,肝藏血,补血方法以心、肝两经为主。
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故补心多兼补肝,补肝又多兼滋补肾阴,所谓虚则补其母。
气为阳,血为阴,根据阳生阴长的理论,血虚证在严重的情况下,补血方内亦常用补气药。
补血药多滋腻,脾胃薄弱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食呆、大便不实者慎用。一般补血方内常脾健胃和中之品,便是防止影响消化。
补血药内有偏于辛温的,在血虚内热或有肝阳等证者当忌。
1.滋肝养血法
适应证:消瘦,目眩,面色不华,不耐烦劳等一般血虚证。
常用药:当归白芍阿胶首乌潼沙苑菟丝子龙眼肉。
养血通剂为四物汤。四物汤内地、芍、芎、归的配合,前人譬作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气候,认为不单在加减上,而且在用量的轻重上,均能改变其性质。
例如:
单用或重用地、芍,便是偏于滋阴;
单用或重用芎、归,便是偏重活血。
因此一般用作养血的用量,熟地、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川芎又次之;在不用熟地的时候,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当归。这是四物汤平补血虚的大法。但在一般补血方内均以归、芍为主,结合首乌、阿胶、潼沙苑等一类药物。
在这基础上,加入牡蛎、菊花、钩藤、天麻的清镇,便为“养血潜阳法”,
治血虚肝阳上扰,头眩眼花,两太阳偏痛;严重的加入生地、龟板等,为“养血熄风法”。
在这基础上,加入麦冬、红枣、枣仁、茯神补心安神,便是“养血安神法”,适用于心血不足,神不安舍,心悸易惊,失眠易醒。
在这基础上,加入熟地、山萸、枸杞子等,便是“滋肾养肝法”,为养血的进一步治法。用这治法时,有因肝虚而肾阴亦不足,有肾本不虚,因肝虚久不复元而借助于母气,总之养肝为主,滋肾为辅,目的必须明确。
2.益气补血法
适应证:严重贫血,及血虚气分亦虚的证候。
常用药:*芪当归白芍*参熟地阿胶。
益气补血是在补血剂内加入益气药,所谓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亦即阳生阴长的意义。其目的仍在补血,不同于气血双补。
著名方剂如李东垣的当归补血汤,*芪用量五倍于当归,仍称补血。
气血双补法如八珍汤,以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与益气以补血的要求不同,治法的名称亦跟着不同。总之,治法根据证候,目标明确,用药才有分寸。倘然强调无阳则阴无以生,及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随便在补血方中加入补气药,是不符合于治疗法则的。
(二)止血
止血法用于出血证,首先应分别部位。
因为鼻出血和大小便出血的内脏和病因不同,血出久不止者又多与中焦有关。
治出血,不重在止血而重在治其出血的原因。一般以血得热而妄行,故清血法比较多用。又因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故常用顺气或补气以止血、摄血。
止血方内不能都用止血药,止血药也要分辨其性味及主治,前者有凉性止血,温性止血,及补血或化瘀止血,后者有用于一般止血和限用于局部出血。
血证初起,禁用大剂凉血止血,防止瘀血内停;挟有紫黑血块者为已有瘀血,更忌用单纯止血剂。寒凉药久用,并易警惕伤脾阳,脾阳伤则愈不能统血归经。
1.清热止血法
适应证:心、肺、肝、胃有热所引起的一般吐血、衄血等。
常用药:生地赤芍丹皮黑山栀*芩*连银花炭侧柏叶山茶花藕节茅花茜草仙鹤草。
凡外感温邪和内伤志火,均能使血热妄行。这种出血以吐、衄为多,血色多鲜红,治宜清泄血分之热,勿急急止涩。成方中治吐衄的清热解*汤,用生地、赤芍、丹皮清热为主,再分别用*连、山栀、*芩、连翘、*柏等清心、肺、肝、胃之热,在一般出血热证,可以依据它来加减。上面所举的常用药便是从本方选择,加入了一些常用的止血药。使用止血药必须注意出血部位,例如:
鼻出血多用茅花,
吐血多用侧柏叶、茜草、藕节,
以及小便血多用蒲*、小蓟,
大便血多用槐花、地榆,
妇科月经过多多用陈棕炭、血余炭等。
清热止血为最常用治法,假如风热证上出现鼻衄、咳血,症状不严重,不须抓住血证作为重点,只要在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桔梗、甘草、芦根)、银翘散(银花、连翘、薄荷、荆芥、豆豉、牛蒡、桔梗、竹叶、芦根、甘草)等方内加入止血药照顾。
所以研究成方必须留心其加减法,如银翘散指出:“衄者去荆芥、豆豉、加茅根、侧柏炭、黑山栀”;(中医五运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