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叶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古代铸镜中心的分布与变迁之东汉
TUhjnbcbe - 2022/8/12 20:43:00

矿冶工场虽是判断铸镜地的首要元素,但截至目前,大部分地区仍未发现铸镜遗址。一些镜铭记录了当时有名望的铸镜中心,结合出土实物及文献记载,可发现更多汉代铸镜产地,本文将对产镜地区及变迁脉络进行梳理。

01东汉时中心的变动

东汉时期,伴随中心的变动,铸镜中心变化明显,洛阳是北方铸镜业的代表,成为铸镜名师辈出之地。东汉中期以后,全国形成了若干铸镜中心,如广汉郡、吴郡、会稽郡、江夏郡等,与此同时,官营冶铸业渐渐衰落,私营铸镜业发展迅猛。广汉镜师受朝廷工官授意制镜;吴郡吴县因出产画像镜而闻名;随东吴*权迁往武昌的会稽镜师铸造出了精美的神兽镜,从而扩大了吴镜的影响范围。

洛阳:刘邦建汉之时,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秦的三川郡为河南郡,洛阳为河南郡的治所。新莽之际,洛阳为东都。东汉刘秀一统天下,定都于洛阳。作为西汉的东都,东汉的京城,洛阳不仅地理位置优越,且铜铁矿资源丰富。

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中曾出土一件铜绢,绢上刻有“中郎柳贾锥(洛)阳”的铭文,这证明西汉洛阳铸铜业发达。今洛阳故城遗址周围发掘出了大批汉墓,墓中随葬了许多铜镜,还出土了装铜镜的漆奋。

洛阳位处中原,融各方艺术之长,出土铜镜种类丰富,囊括了两汉时期流行的大部分镜种。东汉中晚期至三国,洛阳铜镜以变形四叶纹镜、夔凤纹镜为主,神兽镜、画像镜的数量少于江浙地区。

长安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汉初众多冶铁、经商的豪富之家被迁置于此,《史记·货殖列传》载该地是陇蜀之间的交通要道,《史记·货殖列传》云:“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

这里也是东西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武帝即位之后,在长安设立有关机构,朝廷直接掌管该机构,由其与匈奴进行商业活动。

财富的积累、便利的交通也促进了铜镜贸易,据杨平统计,河南、四川、湖南等地的一些铭文镜与陕西地区类似,从出土数量来看,陕西应该是此类铜镜的集中产地,各地区之间存在贸易往来和工艺交流。西北地区出土的铜镜多从长安、洛阳等地传入,与长安汉镜呈现出一致的风貌,这是商品贸易和移民携带的结果。

02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作为当时的商业都市和丝路起点,洛阳吸引了大批商人。洛阳镜师技术精湛,铜镜远销西域及日本。在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的神兽镜中有铭文:“铜出徐州,师出洛阳。”这说明曹魏时期洛阳的铸镜业盛极一时,且被舶载海外。

广汉郡、蜀郡:秦国曾在古四川地区设有巴郡(今重庆)和蜀郡(今成都)。三国时期,四川属于蜀国治辖范围。《华阳国志》记载了这一带的产铜情况:“汉文帝时,以铜铁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故王孙(货)[货]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尽天下。”汉文帝赐予邓通严道(今四川省雅安市)的铜铁山,使其富甲一方。

《史记·货殖列传》有:“巴蜀亦沃野,地饶危、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西汉元鼎六年(前),汉武帝设置越禽郡(今四川省凉山地区),郡治邓都(今四川省西昌市)。《汉书·地理志》载:“邓都,南山(今四川省螺髻山一带)出铜。”唐蒙、司马相如又开通了西南夷的道路,从而扩大了巴蜀与外界的联系。

东汉顺帝时期,成都为“五都”之一,广汉郡、蜀郡一带是冶铜与铜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也是重要的铸镜地区。不少铜镜铭文中有所提及,如和帝元兴元年()神兽镜“广汉造作尚方明镜”,顺帝阳嘉元年夔凤镜“造作广汉西蜀尚方明竟”,桓帝延熹三年()神兽镜“汉西蜀刘氏作竟”等。

目前所见有10面广汉西蜀纪年铜镜,铭文标识铸镜主体为“广汉西蜀”“广汉”“汉西蜀”。其中有3面铜镜为洛阳、南阳地区出土,赵化成认为,这些铜镜是地方工官受东汉朝廷尚方委托所制造的产品,进而由朝廷转赐或以其他方式归于臣属,也有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

由于东汉王朝的覆灭,工官经营的广汉西蜀铸镜业渐渐衰落,而享国不久的蜀汉*权也未能给当地铸造业带来更多支持。东汉中晚期发达的广汉西蜀铸镜业,在汉末至三国趋于式微,汉末建安年间和三国蜀汉期间未再见有广汉西蜀的纪年铜镜。

吴郡吴县、会稽郡山阴县:汉代江浙地区的铸镜中心为吴郡的吴县和会稽郡的山阴,两地在春秋时期分别为吴国和越国的都城所在地。秦置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汉初年,该地曾先后为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漠的领地。

七国之乱后,会稽郡归中央直辖。西汉末年,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分会稽郡中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以吴县为郡治。三国时期,吴县一直是吴国的战略要地。

该地区矿藏资源富饶,古越国在此地开采过铜、锡矿。《越绝书·外传记地传》记载:“姑中山者,‘勾践冶炼铜锡之处。’《嘉泰会稽志》中有:‘在县东南五十八里。”’《越绝书》也有:“赤荃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今绍兴地区)之溪,涸而出铜。”。

据出土实物来看,西汉时期会稽郡铸镜业并不十分发达。此地铸镜业的真正兴起当在东汉,持续至西晋。新莽、东汉之际,不少中原移民避乱迁入会稽,人口的增加带动了该地区手工业的发展。

当地的特色铜镜是私人作坊创制的画像镜种,如吴县“柏氏”所做伍子青画像镜,吴县“周是”做的神仙车马画像镜、贞夫画像镜彩图,吴县“胡阳张元”制造的环状乳神兽镜。这些铜镜在铸造工艺和镜画题材方面均有突破,以浮雕代替线刻手法,刻绘了更加生动的神兽形象。湖北地区也出土了多面汉末、三国时期神兽镜,这些神兽镜均带有“会稽师鲍作明镜”的铭文,足以表明吴县与山阴县确实是江南地区的铜镜铸造中心。

江夏郡鄂县:汉代鄂县(今湖北省鄂州市)属荆州江夏郡。三国魏*初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县,改鄂县为武昌县,为武昌郡郡治,后改称武昌郡为江夏郡,仍以武昌县为郡治,武昌有10年时间作为吴国都城,其余时间为行都。

鄂县周边铜矿丰富,《尚书·禹贡》记录荆州地区“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发掘出自西周至西汉末的多座矿冶遗址。此外,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吴王孙权,以*武五年采武昌钢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铜越炭作之。”鄂州西山南麓一座古井中出土了罐形铜釜,釜上刻铭“*武元年作三千四百册八枚、武昌、官”的字样。这些均表明吴国在此设有官营铜器作坊。

03结语

西汉时期,鄂县寂寂无闻,其区位优势未被发挥,尚无铸镜传统。直至*初二年(),孙权迁都于此,从江浙征调百工,使当地铸镜业兴盛一时,“*初二年,武昌元作明镜,宫谏(三)章,乃而清明,吉羊”,这说明了武昌镜的知名程度。

今鄂城出土有*武六年()神兽镜,铭文为“会稽山阴作师鲍唐镜……家在武昌,思其少”,*龙元年(前49)重列式神兽镜铭文为“师陈世口造作三谏明镜”,铭文显示,因*权中心转移,原吴会地区的鲍唐、陈氏等镜师被迁至武昌,这里也一跃成为东吴著名的铸镜中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铸镜中心的分布与变迁之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