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文章《媚丽:葭管灰飞律吕调阳:因古琴调弦而起的闲聊》。
本篇简单聊聊律制中的和琴的十三个徽位。
关于乐律以及三分损益法的内容,因我的老师在上课时提到过一些概念,但没有系统教导过,我也不是音乐专业出身,只因有些好奇,零零散散看了一些资料,都是搬运古人的智慧,也未成体系(我自己也还有很多疑惑待解),因和朋友闲聊天,随兴所至,说到哪算哪,如果内容有错误和不当,非常欢迎指正和交流。
在正文之前,先回复朋友几个问题。
1.可以用调音器APP调弦吗?
可以的。
每个人的耳朵能接收的音律范围是完全不同的,古人也有借助调音器校律的,比如古代音律大家京房、王朴、朱载堉就都使用过“弦测音器”。
只不过,调音器APP用的参考单位是赫兹,赫兹不等于律吕。
中国传统音律是用振动体的(后面会介绍)来计算律,而赫兹是振动体的。
和可以相互换算,但两者不能相等。
另外就是,如果要训练自己的耳朵,一般建议少用现在的调音器。
2.先有律,还是先有器?
就我看到的资料《乐律全书》朱载堉(明万历郑藩刻增修清印本)记载:古之圣人,推律以制器,因器以宣声,和声以成音,比音而为乐。
放到琴这个乐器上,应该也是先有律?
3.律吕不是乐音之本?
应该说律吕从来不只是乐音之本。
按《史记》记载:“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
按《乐律全书》上的说法:“从理论和顺序上说,律吕之本是定长短之形,也就是所谓的统一度量衡,确定长短、容积,然后才是审音(用在音乐上),最后是侯气。
是故有定形而后有容受之积,有真积而后发中和之音,有正音而后感天地之气。”
古人把六律放在非常的高度,极其重视,咱们通过琴律了解一点点律吕,相对上述律吕的四种作用(定形、容积,审音,侯气)来说,是简单很多。
然而,自古琴家对琴律也是众说纷繁,各有所见,咱作为没文化的现代人,取自己所需就行,一究到底会迷失在星汉灿烂的文化宇宙中。。。
另外就是,律吕在琴上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斫琴这个环节,定形、定微、定弦、定音等。
下面,如果我说乐律,就是指音律,如果说古琴的律,就用这个概念。
4.今天的琴和古时的琴,还是一回事吗?
形同而气异。不完全一回事。
从律制到琴律,从斫琴(原材料、制式、工艺、单位、尺度、定徽、安弦定音等等)到弹琴,从指法到曲谱。。。统统都在流变中,无关好坏对错。
喜欢琴的人,弹自己的心情就好。
第一部分:五度相生
我国的律制有三种,分别是: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
这三种律制各有所长,也各有自身的缺点。五度相生律用的是纯五度;纯律用的是纯五度+大三度;十二平均律用的是八度。
为什么正好是纯五度、大三度和八度?
用现代话说就是“音程关系”,在古时候应该是用“和”来解释?
在古琴上,三种乐制都有,但最主要的还是五度相生律。据说古曲《碣石调.幽兰》用的就是纯律。
第一,五度相生律:
由一律出发,每隔五度(这里的五度是纯五度),产生一律,然后继续相生,而得其余各律。
第二,纯律:
是在五度相生律之外,再加大三度,作为生律的基础。
用纯五度(弦长之比为2:3)和大三度(弦长之比为4:5)确定音阶中各音高度的一种律制。
第三,十二平均律:
是目前世界通用的律制,是把一组八度音均分为十二律,相邻两律之间的完全相等。
注意,十二平均律并不是把一条弦、或者一根管均分成十二段,也不是各相邻律之间的相均等,而是指各相邻律(即半音)之间的相均等。
从律制上说,从五度相生律,到纯律,到十二平均律,是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
1.五声中的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属于五度相生律,是我国最早、用的最久、最广、最多的一种律制,一直到现在还在始用。
有时候三分损益法也代指五度相生律,两者相等,但严谨的来说,三分损益法属于五度相生律体系中的一种。
要注意的是,三分损益法既是的方法,也是的方法。
即把一个振动体(比如弦),从长度上均分为三份,分别为三分之一。
减掉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叫。
延长三分之一,成为三分之四,叫。
从宫出发,先益后损,相生而成各律。
我国文字可见最早提到三分损益法的是《管子》:
“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
凡听羽,如鸣马在野。
凡听宫,如牛鸣窌中。
凡听商,如离群羊。
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钟小素(白练、熟丝)之首,以成宫。
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
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
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
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管子》是中国最早的论述土地分类、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的文章。文中管仲提出了音律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把律和植物生长相互结合,把五正声和家畜的叫声相比拟。
接着用数理方法,提出了三分损益: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1*34=9*9=81,标准的弦长为81份,也就是宫音的长度为81份)以是生*钟小素(白练、熟丝)之首,以成宫。
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81长的宫音,取其长度的,得到寸,81*=,为徵音)。
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72,为商音)。
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72*=96,为羽音)。
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96*=64,为角音)。”
总结就是:从长度为81份的宫音开始,先益后损,四次后得到全部五声的律:
宫:81份。
徵:份=81*
商:72份=*
羽:96份=72*
角:64份=96*
宫商角徵羽,在生律的过程中,以表示比正五声低一律(低半音),以表示比正五声高一律(高半音)。
比如,表示比低一律(低半音),,则表示比高一律(高半音)。
角64生变宫,变宫生变徵,变徵生变商,变商生变羽,变羽生变角。。。如此循环。
按我们习惯的顺序,宫81、商72、角64、徵、羽96。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琴以前用的是丝弦,所以81、72和64也代表每一根弦用丝的数量。
比如宫81,也指用丝81股,弦的粗重正好居中,其声音重而尊,所以为五声之首。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古人说数字都不带单位~~愁死个我,看资料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呐喊,你这些个数学都是用的什么单位啊~~~单位不同,差海了去~~
为什么标准宫弦是81份?
据说是因为要把它做四次“三分损益”的操作,从而生成另外的四声,为了保证生成的四声都是整数。
而81这个数,据说又来自汉武帝时期“太初改历”中,邓平发明的“八十一分历”。
之所以叫做“八十一分历”,因为在这种历法中,朔望月的長度是日。
而邓平的“八十一分法”,据说又来自于*钟律管的容积:其法以律起历,曰:“律容一龠(yuè),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
好了,就到这儿,先有鸡,还是有先蛋。。。我也不知道。
2.十二律中的三分损益法
继《管子》篇之后,《吕氏春秋》篇记录了关于十二律的三分损益法:
“*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
*钟律的标准长(音高)究竟是多少?
各时代的标准都不一样。
上图中,*钟长三寸九分,生林钟八寸一分;林钟生太簇五寸七分;太簇生南吕六寸三分;南吕生姑洗七寸五分。。。
而《史记》记载*钟为九寸。以九寸为基数损益得其余十一律。
之所以出现上面五声的单位不明、*钟的尺寸不一,我理解还是古人不过度追求个体的精度,而是追求系统的和谐,所求的是和谐之大美。
就如同中餐里的放盐少许,爱做饭的人应该特别理解放盐少许那种看似模糊的精准,这个精准是人为本,考虑吃菜的人当时是什么状况,然后才考虑做的是什么菜,什么时间等非人的因素。
第二部分:旋相为宫
五声中的主音也被称为,比如以宫为主音的叫宫调,以商为主音的叫商调,以此类推,据说古琴有84调。
旋相为宫,是古人在乐律上的至高追求。
旋相为宫就是十二律都可以作为宫音,比如*钟律为宫的时候,就成变了*钟宫调。
比如以大吕为宫的时候,就变成了大吕宫调。。。
十二律的仲吕之后,理论上,三分损益法可以无限继续往下损益生律。但生律十一次以后——即到第十二律后,就不能回到出发的律上,这样的话,十二律就不能“周而复始、旋相为宫“。
汉代(公元前年——年)京房,就提出了“六十律”的律制,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周而复始、旋相为宫”,让最后的律能回到出发的律上。
京房的六十律,到其第54律“色育“,和初始”*钟“的律已十分接近,两音可以变换。
第54律“色育“,接近第1律”*钟“。
第55律“谦待“,接近第2律”林钟“。
第56律“未知“,接近第3律”太簇“。
第57律“白吕“,接近第4律”南吕“。
第58律“南授“,接近第5律”姑洗“。
第59律“分乌“,接近第6律”应钟“。
第60律“南事“,接近第7律”蕤宾“。
继京房之后,南北朝时期的钱乐之,在六十律之上继续生律,一直增至三百六十律。这在《隋书》的中有记载。
但不论是京房,还是钱乐之,律数越来越多,但都只能无限接近旋相为宫,达不到%回到初律。
而和钱乐之同时代的何承天,他就反对一味增加律数的做法,他的做法是调整十二律各律的音高,这样使十二律的最后一律就能回到出发律上,这就是十二平均律。
何承天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用数学来解决十二平均律的人。不过他的十二平均律还是不够精准,直到明代,由朱载堉完成了完全准确的十二平均律。
中国自古自至今,乐律的发展就是在追求律的“周而复始、旋相为宫”。
第三部分:琴的十三徽
与前面聊的乐律不同,乐律基本适合于古代各种乐器,但下面聊徽,只适用于琴这种乐器。
琴的十三个徽位,说是代表十二个月+一个闰月。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
而十三徽位和十二律、和十二月和五音分别相对:
一徽名太簇。应正月律。其音在角。
二徽名夹钟。应二月律。其音在角。
三徽名姑洗。应三月律。其音在宫。
四徽名仲吕。应四月律。其音在徵。
五徽名蕤宾。应五月律。其音在徵。
六徽名林钟。应六月律。其音在宫。
七徽为君。居中以象闰。
八徽名夷则。应七月律。其音在商。
九徽名南吕。应八月律。其音在商。
十徽名无射。应九月律。其音在宫。
十一徽名应钟。应十月律。其音在羽。
十二徽名*钟。应十一月律。其音在羽。
十三徽名太吕。应十二月律。其音在宫。
其中七徽是立徽之本。
从岳山到龙龈均分为二,为琴长的一半,为至中处,正是七徽,为立徽之本。
七徽到岳山(琴头),分别是六、五、四、三、二、一徽。
七徽到龙龈(琴尾),分别是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徽。
从七徽到岳山,再对折居中,即四徽。以七徽至岳山三折,一折即五徽、再折即二徽、三折与岳山齐。四徽至岳山对折,即一徽。五徽至七徽五折,从五徽取二折则六徽、从二徽取一折則三徽。
从七徽到龙龈,后面的八九十等六徽,定徽与上面相同。
徽位的音,定得准不准,是检验斫琴者的水平。
微位的音,弹得准不准,是检验弹琴者的水平。
因调弦而和朋友闲聊的关于音律部分就这些了,随兴而至,随意而发,有不当之处,欢迎雅正,相互学习探讨。
另外,关于弹琴的技巧、指法、曲普等,就不多啰嗦了,有心得、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切磋指正。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